新東方網(wǎng)>家庭教育>父母必讀>正文

輕松應對“可怕”的14歲現(xiàn)象

作者:新東方家庭教育

來源:新東方家庭教育

2024-08-20 10:05

“可怕”的14歲現(xiàn)象,男孩女孩都會有:父母要舍得放手(深度好文)


最近,被心理咨詢師常軍老師的一番話戳中了。
他說,女兒14歲時,什么都不愿意跟他交流。
女兒每天把門關(guān)得死死的,門上還貼了一幅帶有“易燃易爆、閑人免進”字樣的畫。
看到這一幕,常軍老師卻在心里給自己說“哈哈”。
起初有些不理解:孩子都不愿交流了,為什么還要跟自己說哈哈!
細品才明白:這個“哈哈”不是說給孩子聽,而是說給自己聽。

英國科學家曾研究證實:14歲的孩子,更熱衷于刺激的危險的行為,最容易出現(xiàn)打架、叛逆、學壞、不愿跟父母交流等。
比如:你讓他上東,他偏往西。
家長一開口,孩子的回答一律是:不、不、就不……
聽到孩子說“不”時,我們應該慶幸:孩子長大了,自我意識開始覺醒,要創(chuàng)造屬于自己的世界了。
可悲的是,并不是所有的家長,都能接住孩子的成長訊息。
接住了,孩子就煥發(fā)了新的生命力;接不住,成長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劑毒藥。

人格上的逆反是孩子在尋求成長的自我平衡

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“依賴共生”,一方由于各種原因,自己不能獨立生存,轉(zhuǎn)而依賴另一方。
而另一方,成全或享受對方的依賴,對對方進行過分地或強制地照顧,從而獲得“被需要”的價值感或掌控感。
這樣,兩者就建立了依賴共生關(guān)系。
比如,常聽到媽媽對孩子說:“你這不好,那也不行,長大后該怎么辦?”
而14歲,是孩子人格轉(zhuǎn)折窗口期,體內(nèi)荷爾蒙和腎上腺激素激增,力量變強,精力豐盈,變得有攻擊性。
他們更渴望得到外界的關(guān)注,而不是控制,也不再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乖寶寶了。
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之前一樣聽話,孩子就會反抗,表現(xiàn)出共生絞殺。
但孩子的反抗,不帶任何的敵意和惡意。只是孩子在苦尋自己、界定自己。
雖然抗拒父母,但內(nèi)心依然深愛著父母。
《你的13-14歲孩子》一書中記錄這樣一個故事:

14歲的亞瑟,因一件小事,與父母發(fā)火,氣沖沖地去了學校。為緩解尷尬的氣氛,亞瑟的母親買了一件亞瑟一直想要的襯衫。放學回到家,亞瑟把書包重重地扔在床上,也沒有理睬父母。看到心儀的襯衫,亞瑟興沖沖地跑到母親面前,狠狠地親了母親一口,而后為早上的事跟母親道歉,并說:“哦,天呀!我真是個沒用的東西,是不是?”

亞瑟雖然反抗父母,但在內(nèi)心深處,亞瑟是深愛著父母的,就像他知道父母一直關(guān)心著自己一樣。
只是,與父母沖突時,怎么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達,是孩子面臨的一道坎,最終表現(xiàn)出來卻是“被定義的叛逆”。
他們在做自己和照顧父母感受的撕扯中,極力制衡。
攻擊性成長和粗暴式表達,是這個階段孩子的成長特性,也是孩子內(nèi)心抗衡的一種結(jié)果。
所謂的反抗,不是不愛,只是想用更尊重自己的方式長大。

以暴制暴是悲劇的發(fā)端

紀伯倫在《先知》中寫道:“孩子其實并不是你們的孩子。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,他們借你們而生,卻并非從你們而來?!?/span>
深以為然!
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,不是孩子的掌控者。
現(xiàn)在也早已不是孩子被打著長大的年代了。
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,真的懂這句話。
見到太多的孩子,由于父母不當?shù)奶幚矸绞?,最后做出出格之舉的例子。
厭學、出逃、失聯(lián)、自殘等等,未聞未見之事,現(xiàn)在的孩子都能做出來。
北京一14歲女孩小凡,因前一天睡太晚,第二天早起賴床,磨蹭了一會兒。
父母著急了,進屋把小凡的東西摔了。
小凡倍感委屈,早上六點獨自坐地鐵跑出來了,一整天沒去上學也沒跟家里人聯(lián)系。

好在,小凡是幸運的,遇到的是民警同志。在警察的開導下,小凡才消除對父親的怨恨。
孩子三觀未成形,稚氣未脫,判斷力夾生。
家長用生冷的語氣,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,孩子非但理解不了,還容易釀成悲劇。
還記得,那位被母親打了一巴掌跳樓身亡的孩子嗎?
也是14歲,初二,因在學校和同學玩撲克,被學校要求請家長。
孩子母親到校后,不問緣由,當著孩子同學的面,扇了孩子。
母親離開后,孩子趁人不注意,從教室護墻上縱身躍下,因傷勢嚴重,搶救無效身亡。
不敢想象,這個孩子跳樓前得有多么絕望。
既然已成事實,為什么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一下?
最起碼,注重場合,守護好孩子尊嚴,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。
榮格曾說:“健康的人,不會折磨他人?!?/strong>
打鬧、犯錯,從來不是孩子不學好的借口。
家長的態(tài)度,才是孩子命運的風向標。

讓自己成為自己,允許孩子成為孩子

14歲,人生的半熟階段,夾生飯般的成熟。有著成年人的體魄,和年少的狂躁,少了成年人的心智。
正是這拉扯的年齡特點,讓孩子與家長相處起來,倍加擰巴。
做好自己,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,才能撼動孩子心中的江河。
1)明底線,讓孩子知道行為的界限
《孟子·離婁下》中說:“人有不為也,而后可以有為?!?/span>
知道什么不能做,才能更好地知道什么能做。
總以為,孩子長大了就好了,就明事理了。
可,不知規(guī)矩和底線的孩子,是不會長大的。
14歲的孩子,價值觀不穩(wěn),又急于探索世界,需要明確的規(guī)則和底線,去匡扶孩子的行為。
比如,可以告訴孩子說,“你可以不乖,但不能學壞。”
具體是:
①不能影響自己的安全;
②不可觸犯法律條款;
③不可影響他人的利益等。
少而清晰,好操作,當然需要和孩子一起協(xié)商制定。
有了底線,就有了范圍。
紅線以內(nèi),孩子可以盡情地去探索、實踐和發(fā)現(xiàn)世界。
畢竟,有約束的自由才是真正自由。
相信,孩子也會受益終身。
2)接納孩子的當下,給予愛和關(guān)注
周國平說:“愛孩子是一種本能,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(yǎng)?!?/span>
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,你對他哭,他就哭,你沖他笑,他便笑。
孩子有異樣,說明榜樣出現(xiàn)了偏差。
做好孩子的觀察者,及時反思自己,方能助孩子回歸正軌。
網(wǎng)友@博士大王曾分享,自己從叛逆少年到中科院博士之路,父親對自己的教育。
他曾經(jīng)早戀、逃課、打游戲、打架,被班主任當著他父親的面訓斥:“這孩子完了。
但父親沒有反駁。
一次,他如常去網(wǎng)吧,和朋友玩得正嗨時,父親在他身后站了十分鐘,默默地走了。
看著兒子在網(wǎng)吧玩得熱火朝天,父親憤怒、失望、心痛,但父親把情緒留給了自己。
第二天上學前,父親給了孩子一封信,信中父親用溫情的文字,訴說著對兒子的愛,并反思自己對兒子的教育。
并稱:老師放棄你,不是你不好,只是你現(xiàn)在迷路了,父母依舊會帶你回家。
后來,父親每周都會給他寫一封信。
在父親的感召下,他走上了人生的康莊大道。
孩子迷路時,維護好孩子的尊嚴,包容下孩子的偏執(zhí),做好孩子的引路人。
接納孩子的現(xiàn)狀,才能陪孩子共同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。
3)做自己,給孩子精神解綁
中國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統(tǒng)計表明:我國陪讀孩子的比例越來越高。
遺憾的是,更多的家長是“陪”孩子事無巨細,卻忘了“讀”孩子的內(nèi)心。
家長犧牲自我成長,把精力全部投注孩子身上,非但沒讓孩子放松,反而變相增加了孩子的精神壓力。
孩子會以為:自己不夠好,是自己的原因,造成父/母不能更好做自己。
而孩子要的,不是父母的眼睛,是來自父母的能量。
看過一個故事:51歲媽媽,陪孩子學習,最后考上研究生,孩子也考到一個很好的學校。
父母有光芒,孩子才有力量。
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,你就去做什么樣的人。
做好自己,才能成為孩子的脊背,助推孩子的成才。

寫在最后:

作家柳青說:“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,但關(guān)鍵的常常只有幾步,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?!?/span>
而14歲,正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,躍遷的黃金期,也是孩子普遍比較迷茫的一個階段。
我們想要孩子走好、走穩(wěn)這關(guān)鍵一步,硬碰硬沒有用。
教育孩子不是競技,沒有輸贏,有的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的感染。
面對14歲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,有效的教育是給孩子足夠的尊重、成長的陪伴、愛的智慧指引,包容孩子,陪孩子慢慢長大。
孩子,是家長最美的樂章。家長,是孩子的永恒的底色。

相關(guān)推薦換一換

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京ICP備05067667 | 京ICP證060601號 | 京網(wǎng)文󞪍]0911-960 |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84985

Copyright?2011-2020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