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成績好的孩子,他們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
文/冬平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,兩個孩子的媽媽
最近看到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寫的一篇回憶自己母親的文章。
他提到,雖然母親經(jīng)常要上夜班,話不多,但對他的鼓勵卻讓他記憶深刻。
當他拉琴的時候,母親常常做個陶醉的聽眾,在他演奏完后,夸他愛動腦子,肯用心去領(lǐng)悟每支曲子,而不是機械地演奏。
他說自己時刻都記得“用心”這兩個字的分量,在每次表演前都要叮囑自己,要用心演奏,因為他相信:“用心做出來的東西,才是真正感動人的東西?!?
濮存昕曾這樣評價呂思清:“觀眾來劇場不應該只是聽,還應該感受到呂思清演出時愿意把當下的生命與你交換的態(tài)度。”
“把當下的生命與你交換的態(tài)度”,這正是對呂思清每一場演出都一絲不茍、用心演奏的高度評價。
聽到兒子動聽的演奏,呂思清媽媽并不只是泛泛地夸他:“你真棒!”“你真厲害!”而是仔細傾聽,捕捉到了琴聲表達的情感,發(fā)現(xiàn)了兒子身上最為寶貴的品質(zhì)——用心。
“用心”二字也傳遞出媽媽對兒子的殷殷期待,為呂思清日后在藝術(shù)追求之路上的精益求精、堅持不懈提供了最好的激勵。
父母激勵孩子的方法得當,孩子的內(nèi)心就會充滿積極向上的動力,更加主動地去學習,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更愿意堅持下去,最終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潛能。
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
孩子放學回家后,許多媽媽會問:“今天學校留的作業(yè)有哪些呀?”
“那咱們先做數(shù)學/英語吧,趁你現(xiàn)在腦子清楚,先把最難的做了?!?
在寫作業(yè)的過程中,有的媽媽會不斷提醒孩子:“怎么停下來不寫了?”
“好好寫,別摳像皮啦!”
“跟你說過多少次啦,專心一點,別走神!”
可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越督促孩子,他的問題反而越多,這是因為,孩子沒有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,沒有從學習中獲得自我支配權(quán)。
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提出的“自我決定理論”表明,包括孩子在內(nèi)的每一個人,都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,即自主感,勝任感,和歸屬感,如果這三種基本需求得到滿足,做事的自我驅(qū)動力就會得到提升。反之,當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,人就會出現(xiàn)各種行為問題。
要讓孩子在學習上有更多的自主感,父母需要減少干預,把學習的主權(quán)還給孩子,盡可能讓孩子決定學習的方式。比如,孩子可以決定先做哪門功課,做完作業(yè)后如何安排自己的自由時間,等等。
事無巨細的安排,不斷的嘮叨提醒,只會讓孩子把自己的耳朵關(guān)上,甚至故意拖延,和父母對著干,以“奪回‘自己在學習上的主權(quán)。
小步走路,讓孩子體驗勝任感
我很喜歡的一個繪本叫《小步走路》,書中描述的是有三只鴨子迷路了,年齡最小的鴨子一會兒吵著要找媽媽,一會兒說他的腳好酸。
耐心的鴨子大哥教他“一小步、一小步”地向前走,鴨子二哥還給他取個名字叫“小步”。
小步在哥哥的鼓勵下,時快時慢地向前走。有時走累了,他又賴在原地不想動,哥哥總是耐心地提醒他“一小步、一小步”地向前走。
最后,小鴨子果然走到了家,高興地看到了媽媽。
其實,孩子就像小鴨子一樣,教孩子學會小步走路,讓孩子專注于每一小步的前進,就會逐漸達到最后的大目標。
有位媽媽留言說:
女兒平時做數(shù)學應用題,稍微有點難度,就說自己不會做,還發(fā)脾氣摔東西。我對她說:”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。“剛開始她還挺高興,后來遇到困難又不愿意做了。孩子的畏難心理一旦形成,就像一個可怕的魔咒,束縛著她克服困難的行為。要打破魔咒,就可以用小步走路的方法,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,引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具體問題上,嘗試一步一步去分析,最終解決整個問題。
當孩子看到自己有能力做到時,就會逐漸體驗到勝任感,擺脫畏難情緒,嘗試想辦法去解決問題,學習的自信心也會慢慢樹立起來。
情感支持,讓學習更有動力
周末去表姐家玩,正好碰上孩子在背課文,背了好幾遍之后,孩子還是磕磕巴巴的,表姐就急了:“你怎么這么笨呢?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,課文三遍就背會了。連篇課文都背不利落,真是氣死我了?!?
看到孩子滿臉委屈的樣子,我對孩子說:“這篇課文看起來不那么容易呀,你心里也一定很著急吧?”
孩子說:“嗯,是呀,我也想背會,真討厭,總是卡殼?!?
我說:“我小時候有一次背不出課文來,放學后被老師留在學校繼續(xù)背,都急得想發(fā)脾氣了。我們一起看看有什么更好的辦法,看怎么戰(zhàn)勝它,好不好?”
孩子黯淡的眼神慢慢有了神采,然后我倆你一句我一句地玩起了課文接龍比賽,結(jié)果孩子先流利地背會了,我自認輸?shù)袅吮荣悺?
當孩子學習受挫的時候,如果我們再加以指責、批評,孩子體驗到的就是緊張、羞愧,甚至自我否定。處在這種負面情緒中的孩子很難集中注意力,真正地投入學習過程。
如果我們可以讓自己慢下來,體會一下孩子受挫時的感受,并表達我們對他/她情緒的接納,孩子就會覺得你和他/她是同一個戰(zhàn)壕里的戰(zhàn)友,也會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議,想辦法努力達到目標。
在學習上給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,滿足了孩子內(nèi)心的歸屬感,會讓孩子學習起來更有動力。
具體幫助,幫孩子解決難題
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,電話里她一通控訴自己兒子不好好學習的種種劣跡,最后話鋒一轉(zhuǎn):“說他不好好學習吧,他態(tài)度倒挺好,每次都保證說自己一定努力學習,但過后分分鐘又變回了原形?!?
孩子只有信誓旦旦的口頭保證,而沒有真正努力的行動跟上,結(jié)果家長著急,孩子沮喪,為什么會這樣呢?
詳細了解后,發(fā)現(xiàn)她兒子之前已經(jīng)落下了不少功課,所以要想立刻把成績趕上去,對他來說就好像要翻越一座大山那樣難。孩子雖然承諾努力學習,但卻感到無所適從,表現(xiàn)出拖拖拉拉的樣子。
其實,學習是人類的天性,孩子渴望通過努力取得好成績,得到老師、家長的認可,但由于對自己真實的學習情況不了解,學習方法不對,再加上自控力不強,結(jié)果努力學習就成了一句空話。
我對朋友說,如果領(lǐng)導給你一個任務,限你一周之內(nèi)造出一輛汽車,你會有什么感覺呢?
朋友笑著說,這不是開玩笑嗎?我又不是學這個專業(yè)的,怎么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呀?這不是為難人嗎?
我說,其實,你讓孩子努力學習,他的感覺就跟你現(xiàn)在一樣,因為他現(xiàn)有的知識、能力、方法都不足以讓他完成當前的學習任務,所以感受到的只能是挫敗。
孩子這時候需要的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幫助,父母與其抱怨和批評,不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他的困難到底在哪里,然后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,查漏補缺,讓孩子把落下的功課先補上,再一步一步慢慢趕上來。
畢淑敏說:”你可曾體會到種子的疼痛?那種掙開包鎖自己的硬殼,頂出板結(jié)的土壤的苦難,對一個柔弱的芽來說,可以說是頂天立地的壯舉。一個人覺醒時的力量,應該大于一粒種子??!“
激發(fā)孩子學習的內(nèi)在動力,就是喚醒他/她自我覺醒的力量,最終讓他/她成為最好的自己。
作者簡介:冬平,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,兩個孩子的媽媽,轉(zhuǎn)載請聯(lián)系作者授權(quán)。新東方家庭教育(ID:xdfjtjy),傳遞專業(yè)家庭教育理念,提供海內(nèi)外家庭教育資訊,分享可吸收、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。讓持續(xù)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。